宇宙錯覺“引力透鏡”:愛因斯坦預言恒星質量!
- 來源:互聯網
- 作者:Sophie周
- 編輯:Sophie
天文學家已經多次觀察到愛因斯坦環(huán),以及由非常巨大的前景“透鏡”——如整個星系——形成的“亮度增強事件”。這些現象也可以在銀河系的平面上觀察到,很可能是由那里的單個恒星引起的引力透鏡效應。天文學家還利用這種效應來探測其他恒星附近的行星。
在此次新研究中,天文學家首次報道了對所謂“非對稱透鏡”(asymmetric lensing)的觀測結果,涉及的是兩顆太陽系以外的恒星,其中一顆背景恒星的位置出現了改變。
論文第一作者、空間望遠鏡研究所(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,縮寫為STScI,位于巴爾的摩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)的天文學家Kailash C。 Sahu稱,位移的程度與前景天體的質量直接相關,如果是相對較“輕”的天體,比如恒星,這種位移的程度極為細微,很難被探測到。在白矮星Stein 2051 B的例子中,受其影響的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移大約為2毫角秒,相當于觀察2400公里外一個25美分硬幣的寬度。
探測如此微小的變化需要強大的觀測設備,比如哈勃太空望遠鏡上安裝于2009年的高解析度相機。該設備還能夠捕捉位移恒星發(fā)出的光線。Sahu稱,這些光線比起Stein 2051 B來簡直微不足道,就像電燈泡旁邊的螢火蟲。
研究人員在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間進行了8次測量。他們觀察了這顆白矮星在天空中的移動,遮蔽背景恒星并造成位移。在Stein 2051 B經過之后,天文學家還觀測到了背景恒星的實際位置。
許多變量都可能影響科學家能否觀測到更多類似的事件,包括兩個天體的排列方式、前景天體的質量及其與地球的距離、前景天體與背景天體之間的間隔,以及太空望遠鏡的靈敏度等。不過,Sahu表示,他認為自己的團隊已經證明了研究方法的有效性,科學家每一年都可以用這種方法測量2到4顆鄰近恒星的質量。
恒星化石
當恒星發(fā)展到白矮星階段時,其內核已經不再燃燒氫(不再產生能量),外層的氣體會逐漸散去,留下密度極高的核心部分。白矮星形成時,物質的塌縮會導致表面溫度上升,甚至可能高于“活著的”恒星。
“天空中至少97%的恒星,包括太陽在內,都將變成或者已經變成白矮星,”佛羅里達州安柏瑞德航空大學的工程和物理學教授特里·奧斯瓦爾特(Terry Oswalt)在《科學》雜志同期的“視角”(Perspectives)欄目文章中寫道,“因為它們是所有前代恒星的化石。白矮星是發(fā)掘星系——如我們所在的銀河系——歷史和演化的關鍵。”
奧斯瓦爾特并沒有參與此次研究。他指出,Stein 2051 B的質量問題已經“爭論了超過一百年”。在目前科學家的設想中,白矮星的質量和半徑可以揭示出它們如何形成、由什么物質組成,以及來源于哪種類型恒星等關鍵信息。
此前對Stein 2051 B的質量測量顯示,它主要由鐵構成。然而,根據研究論文的描述,這一發(fā)現存在幾個與已知白矮星形成和演變理論相悖的問題。比如,要形成如此大量的鐵,演變成Stein 2051 B的恒星需要極其巨大,但對Stein 2051 B半徑的研究顯示,它來源于一顆比太陽大不了多少的恒星。
如果這些對Stein 2051 B質量的測量是對的,那天體物理學家就得回到黑板前,搞清楚這樣一顆白矮星是如何形成的。Sahu稱,天文學家意識到他們對Stein 2051 B的質量測量很可能是不對的,但他們沒有辦法確定這一點。
通常情況下,測量恒星質量的唯一方法是觀察它與另一個巨大天體的互動情況。例如,在一個兩顆恒星互相圍繞運轉的聯星系統(tǒng)中,質量較大的恒星將對另一顆恒星施加更大的影響;通過觀察這兩顆恒星隨時間推移的相互關系,科學家可以越來越精確地計算出它們的質量。Stein 2051 B確實有一個“同伴”,但二者的距離非常遙遠,它們對彼此的影響也十分微弱。
新研究的結果顯示,Stein 2051 B實際是一顆非常普通的白矮星,符合已經廣被接受的白矮星形成理論。它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0.68倍,表明它來源于一顆質量是太陽2.3倍的恒星。此前的測量結果中,Stein 2051 B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0.5倍。
Sahu表示,質量和半徑都能得到準確測量的白矮星并不是很多。“研究證實了白矮星質量與半徑之間的關系,”他說,“(天體物理學家)一直在使用這一理論,很高興知道它還很站得住腳。”
玩家點評 (0人參與,0條評論)
熱門評論
全部評論